从幼儿园到高中,学生的耳边常响起的一句话是“你要好好学习,将来考上好的大学”。现在,大学考上了,来到学校了,那么以后要干点什么呢?不知道。学生不知道,父母也不知道。这个时候,学生就找不到学习的目标。家长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,除了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生活费用。心理学上把这个阶段称为“目标间歇期”。
不过,学生与家长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类似的。我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段话:“父亲问我人生有什么追求?我回答金钱和美女,父亲凶狠地打了我的脸;我回答事业与爱情,父亲赞赏地摸了我的头。”所以——
失落空虚是普遍症状
一些高三的老师对学生说:你们忍忍吧,到了大学,那就是“拿着书本与老教授畅谈人生,捧着鲜花与女朋友设计未来。”结果学生一来大学,发现并非如此。于是就容易产生失落感。大学生活,虽然也浪漫,但更加现实。大学生,不应该仅仅是在年龄上比小学生、中学生大一点,而应该要大在学问上,学业的压力仍然不轻。
空虚,也是许多新生进大学后很普遍的症状。太空虚了,也会让人感到痛苦。
一方面学习没有目标,另一方面学业的压力又非常大。所以,对于刚进大学的新同学来说,要先把目标定下来,想想四年的学习应该怎样安排,四年后准备做什么,显得非常重要。
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
很多学生,当时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,压根对专业不了解。一些人只是根据专业的名称,随便选了一个专业;有些人选专业,只是看考公务员是否容易;更多的,是父母替孩子选专业。这种选择方式导致的结果之一,就是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。
我咨询过一个学生,他在高一时,语文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各科成绩一级棒,尤其对文学感兴趣,高一时发表了很多文章。但是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成绩一塌糊涂。文理科分班时,爸爸非要其读理科,完成他自己曾经未完成的梦想。结果学生高考后,理科综合考得拿不出手,语文却考得接近满分。大一读完后,他又重新转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。
学科专业与今后的职业是有一定的匹配度的。有句话叫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,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。所以,我们学习的目标要明确,努力的方向要明确。
在大学,类似转专业的机会还是有的。如果一些学生非常不喜欢现在的专业,那么在大一的时候就得关注相关的信息。
不良习惯需早改
好习惯靠培养。学生刚进校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期。科学家研究发现,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,这21天是个平均数,但习惯一旦养成就将终生受用。
我咨询过一个学生,从小学到高中,她的父母都安排她进补习班或强化班学习。平时上课时没听到的一些内容,可以在补习班里补上。久而久之,她养成了一个习惯,在补习班里才能学到知识。但是,到了大学,这一类补习班没有了。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得非常糟糕,情绪非常低落。
相比高中,大学的学习,更多的是学生自学,大部分时间,都由自己安排。应该说,从学习时间到学习内容,都有较大的自由支配权。而对这种崭新的变化,许多新生都会感到不适应,觉得一下子“没人管”了,从而放松了学习,产生迷茫的感觉。这时,一些不良的习惯就容易养成,有些学生甚至“必修课选逃,选修课必逃”,对自己的学业极不负责任。这些不良的习惯都得早点改掉,否则习惯成自然,就麻烦了。
规划宜从早,莫待毕业时
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十足的信心参与社会竞争。应该说,大学学习是可以规划的。一个本科学生,按四年制来算,学生在大学里拥有3个暑假和4个寒假。这7个假期可以提供相对集中的、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。如何利用好这7个假期,也是非常有讲究的。我曾遇到一个学生,大一结束后那个暑假,他每天在家里玩网络游戏,整整玩了两个月。开学后见到他,额头上面少了一圈头发。我问他怎么回事,他说玩电脑玩太久,头发被辐射得脱发了。
另外,大一有大一的任务,大二有大二的任务,每年的任务都不一样。因此,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也需要不断修正。
所以,新生们应该树立一个全新的意识:独立自主,自己来规划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。当然,在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之前,最好参考高年级学生的建议和老师的建议。有条件的学校,新生最好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寻求帮助,那里可以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咨询。